國產 CT 絕地逆襲,這翻身仗打得比國產車還漂亮
來源:http://www.khanherbals.com/news956496.html 發布日期:2023-07-18 16:29:00
1987年,遼寧省沈陽市衛生局花了50萬美金從美國引進的 CT 機癱瘓了,聯系美國公司,對方卻根本不予理睬。無計可施之際,東北工學院的兩位教師提出可以試著修修看,通過幾個月時間的摸索及艱難的調試, CT 機修好了!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轟動。大家在深刻感受到什么是“ 求人不如求己 ”的同時,也產生了一點自信:“ 既然咱能修,那能不能自己造?”東軟醫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。當年的研發人員江根苗回憶,由于沒有經費和專業器械,很多環節只能靠人工, CT 機調試時,項目組的十幾個人輪流上去接受射線掃描以獲得驗證圖像。最難的是沒有圖紙資料,關鍵的陣列處理機技術被國外封鎖。怎么辦?大伙一商量:“這條路走不通,干脆開條新路出來!”最后,研發人員大膽創新,用 PC 機替換掉了陣列處理機,開創了國際先例。一番努力下,1997年,第一臺國產 CT 成功面世,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生產全身 CT 的國家。如果說高端醫學影像設備是醫療裝備領域的核心技術,那芯片則是核心中的核心。作為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首款高端醫學影像專用芯片,聯影的芯片,填補了我國高端醫學影像設備自研專用芯片領域的空白。
國產化的關鍵,是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。隨著國產 CT 的從無到有,國內企業開始向行業頂層水平進軍。越是往前走,核心技術、核心部件的重要性越是凸顯。2017年以前,國內能夠生產制造128層 CT 的影像設備廠家僅有兩家, CT 行業雖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,但大多數國產 CT 仍然是以64層以下的低端 CT 為主,在高端乃至超高端 CT 領域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。2019年,國產 CT 開始在超高端領域嶄露頭角,多家企業躋身“ 國產超高端CT俱樂部 ”。核心部件領域,明峰醫療有自主研發的 Superlight 閃爍體,多家廠商實現了 ASIC 芯片流片,長期被國外技術封鎖的4MHu 、5.3MHu、8MHu等大熱容量球管也實現國產。事實上,在近幾年的醫療器械博覽會上,中國品牌陸續推出了不少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 CT 產品,性能和檔次越來越高。比如世界首臺全景動態 PET-CT :uEXPLORER探索者 ,東軟的 NeuViz Glory+ 耀世系列 CT 實現了0.235s的超高轉速。根據《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(2021-2025年)》,我國將促進影像診斷裝備智能化、遠程化、小型化、快速化、精準化、多模態融合化、診療一體化發展。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智造轉型。智能化、數字化技術的應用,讓國產 CT 更懂中國影像人:車載移動 CT 、方艙 CT 、智能天眼 CT 等都已在不少省市醫院應用,大大減少了技師的工作量。然而,很多基層醫院仍然唯 “進口論” ,認為進口設備必然比國產設備先進,殊不知很多國產設備已經完成了超越。醫療設備由于其高昂的價格,很難像汽車等消費品一樣口口相傳。國產廠商的破局之路,可能得改變原有的 “售 - 買” 模式,和醫院進行深層合作,才能讓更多影像人感受到國產設備的魅力。當然我們不得不說,國產 CT 并非完美,如高端球管仍和國外有明顯差距,目前還沒有配套 CT 整機應用完成產品注冊的 CT 球管生產企業,具備 CT 球管研究能力的企業也非常有限,依賴進口的現狀并未改變。因此,國產CT的逆襲也許只是剛剛開始,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突破。
*免責聲明:
本文來源于器械之家,如以上內容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刪除處理,謝謝.